早前,看到朋友在面書上寫了一則帖子,內容是關於管教四歲仔仔方面遇到的困難
,我除了「讚好」她的帖子之外,
作為她的好朋友,當然要致電關心她,
她立即向我大吐苦水。
朋友:「你都知我仔仔一向都乖、好聽話
,我每日都會俾兩粒自家製的水果軟糖作下午茶
,一向都相安無事。突然有一日佢話想我俾四粒水果軟糖佢食,仲同我講:『你都要聽我話,我有食糖嘅權利。』更不斷扭計,我即場呆了一呆,不知如何反應,
然後諗深一層呢句說話咁似曾相識嘅。」
我好奇地問朋友:「小朋友嘅言行舉止很多時都係向身邊人學習,佢會唔會喺其他人度學返嚟?」
朋友靈機一觸:「呀!我諗起平時婆婆湊仔仔時,成日同佢講『要聽媽媽話。』可能咁佢就學咗呢句說話;但我唔明白仔仔點解突然會變得咁曳,
仲識得駁嘴添!」
我笑笑口開導她:「其實反映緊你仔仔都幾聰明、學嘢快喎,最後你點處理?」
朋友理正氣壯地道:「我當然堅持唔俾四粒糖佢食,同佢講咗半個鐘道理,話俾佢知食咁多糖無益,會蛀牙,由佢自己冷靜。」
我聽完朋友呻,明白好多時父母都是不停地講道理,但真的有效嗎?
解說
一般父母在處理小朋友的不當行為時都離不開打、鬧或說道理,以我朋友為例,她選擇向兒子說道理是一種很溫和的處理方法;不過,問題在於父母不宜在小朋友情緒失控時向他說教,因為當刻父母無論說什麼道理,小朋友都聽不入耳,所以當刻最重要是如何令小朋友冷靜下來。其實,父母宜在平時生活中向小朋友灌輸正確的價值觀和道理,這樣才能達到成效。
就以上述的例子,父母可以運用幽默的方法來化解小朋友的不當行為,例如:將兩粒水果軟糖分成四粒,如果小朋友問起,建議媽媽以幽默的口吻說:「哦…原來你講嗰四粒糖唔係咁,媽媽誤會咗添,呢次你食咗先啦!」避免與小朋友「硬碰」。加上,小朋友年紀愈大,愈會有自己主見,父母要明白這不是壞事,但重點是要拿捏小朋友的成長需要和自己的管教原則,互相尊重和協調,從而不會破壞親子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