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長都會擔心孩子的腿形和腳(足部)形是否正常,如腳掌向內(內八腳)、腳掌向外(外八腳)、膝外彎(弓形腿)、膝內彎(X形腿)及扁平足等。家長一般觀察到孩子走路的步姿和下肢形態,大都屬正常的生理發育,而腿形和腳形的情況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而自行改善。本文講述孩子的下肢骨骼結構和成長期的變化,希望釋除家長不必要的疑慮,亦會建議家長在哪些情況下應考慮諮詢專業意見,及時介入適當的治療,讓孩子健康地成長。
腿形變化的時序(Ganavi 2016, Jones 2013, Yeo 2015)
1. 0至18個月:膝外彎(弓形腿)
很多研究顯示弓形腿常見於孩子在出生至1歲半的時期。胎兒在母親子宮內呈盤腿姿勢,大腿骨外旋、小腿骨向內旋,形成弓形腿,膝部向外彎,出生後情況持續;10至18個月時,開始站立及步行,大腿骨和小腿骨的旋轉組合產生張力,將膝關節推向外側,令弓形腿更明顯。
2. 18至24個月:腿形變直
隨着孩子的盤骨變寬、腰背及臀部肌力增強,他們在學懂獨立行走的一年內仍會出現弓形腿,約2歲左右腿形會慢慢變直。
3. 2歲:膝內彎(X形腿)
這階段的孩子大腿骨增長並逐漸變為內旋,而小腿骨則逐漸變為往外旋,下肢開始呈現X形腿;大小腿的反方向旋轉所產生張力,會將膝部推向內側,令X形腿更明顯。
4. 3至4歲過後:膝內彎(X形腿)逐漸減少 腿形變得較直
隨著孩子的腰、腹和臀部的肌力增強,足弓成形,步履日趨成熟;加上配合持續發展跑步、跳躍、攀爬和拋擲等大動作,X形腿的角度會逐漸減少;到了5至8歲,大腿骨與小腿骨的排列變成像成人般挺直或微帶X形。
發展出問題 家長要留神
縱然弓形腿及X形腿在孩子的某些歲數乃屬正常發展,若家長發現孩子有以下情況,請考慮及早尋求醫療跟進。
1. 變形的情況持續惡化,如孩子過了2歲弓形腿仍沒有改善並情況惡化。
2. 不對稱的生長,只有一邊腿出現變形。
3. 如孩子矮小,身高持續低於高度生長線的25百分位,那便要檢查是否有內分泌或新陳代謝問題,影響骨骼成長。
4. 孩子持續投訴下肢疼痛,或經常絆倒。
5. 孩子曾經意外創傷,有機會因而影響骨骼的生長板(又稱骺板:即位於骨骺中透明軟骨盤),令骨骼生長失衡。
其他值得關注的徵狀
在普遍情況下,孩子的活動是多樣化及對稱的,例如孩子會用雙手雙膝對稱地爬行,若孩子爬行時只持續用左膝和右腳掌(圖二),這樣集中使用身體的一側而忽略另一側,反映身體可能因筋膜、肌肉、關節繃緊及肌力等因素而形成不對稱的活動情況。週而復始便會引至骨骼和軟組織持續受力不均,加劇下肢變形及不正常發展。類似的不對稱動作還有長期側向同一邊坐(圖三:側向右邊坐)、跪在地上時雙腳的腳掌只彎向同一側等(圖四:彎向左側)。要改善這情況,家長可為孩子按摩腰腿,鼓勵他們均衡地兩邊側坐和跪坐(圖五)。
圖二a & b:爬行時持續只用左膝和右腳掌
圖三:持續側向右邊坐
圖四:跪時兩隻腳掌同時彎向左邊
圖五:跪坐
此外,值得一提是「W」坐姿(即孩子坐在地上時,髖關節內旋,膝關節屈曲而小腿放於大腿及臀部外側,雙腿呈英文字母「W」的形狀)(圖六)。喜歡「W」坐的孩子一般肌肉張力較低、盤骨較前傾、大腿骨較多向內旋、下肢肌肉較繃緊。他們感覺這樣坐較舒適及穩定,久而久之,會對髖關節和膝關節造成壓力,導致更多變形和姿勢問題。對於慣性「W」坐的孩子,家長不妨多為他們按摩腰腿,提示和鼓勵他們採取其他形式的坐姿,如盤腿坐、雙腳伸長坐著、打側坐、跪坐或坐在小椅子上。
圖六:W坐姿
孩子的成長因人差異,以上的資訊僅供參考,如果家長對孩子的腿形發展過程仍有疑慮,請與醫生或物理治療師聯絡以作進一步諮詢。
參考資料:
1. Ganavi R. Bow legs and knock knees: is it physiological or pathologic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Contemporary Pediatrics. 2016 May;3(2):687-691. doi: http://dx.doi.org/10.18203/2349-3291.ijcp20161068
2. Jones S, Khandekar S, Normal Variants of the lower limbs in pediatric orthoped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13,4:12-17. doi:10.4236/ijcm.2013.47A2004
3. Yeo A, James K, Ramachandran M. Normal lower limb variants in children. British Medicine Journal. 2015 July, 30-31. doi: 10.1136/bmj.h3394
以上影片由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組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陳梅筠提供
感謝下列人士協助製作本期專題:
• 協助拍攝及授權刋登孩子照片的眾家長
• APA Physiotherapy Services借出場地進行拍攝
• 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 Reece Tsa 協助繪圖及製作影片
©2021 Healthy S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