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我們的課室」(“The world is our classroom”) - 這是我兩年前,開始全面教導我家兩名初小男孩子至今,一直所抱的宗旨。
我們的學習,沒有牆壁、沒有界線、沒有時空限制。這兩年,我們的學習是自發、自主、創新、體驗、提問,而且是終身的。
我們的理念
以好奇心和求知慾作推動力
教育,應以學習者為本,即以孩子為本。每位孩子都具天賦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其所產生的強大推動力,能引導孩子自發、自主地學習。
正如美國著名天文物理學家奈爾 • 德葛拉司 • 泰森 (Neil de Grasse Tyson) 曾說 : 「沒有教育比自發的教育更理想。」 (“There is no greater education than one that is self-driven”)
懷著好奇心和求知慾的孩子,會孜孜不倦地埋頭苦幹、尋根究底,用最大的決心把想要學的都學會。
![](/uploads/upload/editorfile/image/20190920/20190920152746_51809.jpg)
男孩子一般對世界地圖都很著迷,我們於是從這裏出發,先打好基礎,再由孩子的好奇心推動學習。
每位孩子都具天賦的才華,而且是獨一無二的
我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位孩子都具天賦的獨特才華,只要配合家長適當的培養及提供發揮的機會,孩子必可發展所長,將來貢獻社會。
未來社會需要創意
孩子二十年後出來工作的世界,將是人工智能的世界。要駕馭人工智能,唯有創意。被稱為「現代教育之父」的美國哲學家約翰 • 杜威 (John Dewey) 曾說 : 「科學上每一次重大的進展,均源於一種創新的想像力。」(“Every great advance in science has issued from a new audacity of imagination”) 想像力和創意是無價的,是每一項重要發明的基礎。
知識無處不在
互聯網的出現,為世界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世上幾乎所有的知識,都能利用互聯網找到答案,而且大多是免費的,且不限時。
因此,這年代的學習,沒有必要只局限於學校、書本、圖書館。所有學問就藏於我們身旁的電話裏,內裏的寶庫,甚至比個別圖書館還要豐富,加上搜尋功能先進,訊息在數秒間就展示在我們眼前。
![](/uploads/upload/editorfile/image/20190920/20190920152841_56902.jpg)
有了互聯網我們可以隨時隨地找到資料,自製教材,跟孩子討論世界大事。
我們的體驗式學習
這兩年,我們透過家中的體驗式學習,把以上的理念實踐出來。
認識國家與首都
- 好奇心和求知慾主導,自發研習,放眼世界
六月中的一個晚上,孩子跟我們在餐桌上的幾段對話,令眾人眼前一亮。九歲的哥哥,幾乎把全球所有國家及首都 (包括英文串法及地理位置),逐一向同席的成人們介紹。
而我的角色,就是自去年起向孩子介紹七大洲和五大洋。自此,孩子深感世界之大,繼而沉醉於地理之中,過程完全自發,明顯是出於好奇心和求知慾的驅使。過程中,孩子透過家中地圖及網上資源學習,甚少需要成人協助。
在這股強烈的自身推動力下的學習,我觀察到孩子千方百計地找尋答案,意向堅定,記憶深刻長久,學習範圍比我們想像的更廣更深 。
![](/uploads/upload/editorfile/image/20190920/20190920153006_22170.jpg)
![](/uploads/upload/editorfile/image/20190920/20190920153033_69661.jpg)
孩子自發地把學會的國家和首都都默寫出來。
![](/uploads/upload/editorfile/image/20190920/20190920153111_68811.jpg)
然後跟弟弟玩競猜遊戲。
科學、數學從生活開始
- 在生活中學習,因材施教,讓孩子走得更遠
科學和數學,如果被抽離作獨立學科學習,所有數字都會變得枯燥無味;但如能在生活中實踐,情況就不一樣了。
每年農曆年過後,我都會讓兩兄弟自己數紅包,自己作記錄。幾個月前,我帶兄弟倆到街上統計車輛、到超市統計貨品,回家做統計圖。在出門的路上,我們和孩子討論私家車的行車速度、渡輪的航行速度。在家,當我們一起做蛋糕時,我讓孩子量度食材的份量。
![](/uploads/upload/editorfile/image/20190920/20190920153221_72957.jpg)
每年的數紅包活動。
![](/uploads/upload/editorfile/image/20190920/20190920153249_74470.jpg)
到超市做統計。
從中,我們細心觀察孩子的興趣和能力,然後發現,六歲的小弟弟在數學方面甚有天份。於是,我們領著他,帶他探索分數、小數、代數,甚至其他數學。小弟弟也是同時受著好奇心和求知慾的驅使,越學就是越想知更多。
![](/uploads/upload/editorfile/image/20190920/20190920153331_43568.jpg)
颱風過後,我們用落葉做光合作用實驗。
![](/uploads/upload/editorfile/image/20190920/20190920153422_36703.jpg)
因材施教,我們因應弟弟的興趣和能力,調適數學教學。
讓孩子無限創作
- 提供創意環境,讓孩子腦袋放空,在故事和遊戲中學習
繁忙的腦袋,是想不出東西來的。要培養孩子的創意,先不能把他們的時間全擠滿補習班和興趣班,香港小孩就是大部分都太忙碌。我常常特意讓孩子的腦袋放空,這樣才能想出連大人都想不出的主意來。
而我,在孩子面前也常作創意示範。前些時候,當我們在家進行「棲息地」的學習時,由於無法立即前往所有棲息地,我於是做了三個主要棲息地的模型,跟孩子玩遊戲。
![](/uploads/upload/editorfile/image/20190920/20190920153553_19701.jpg)
三個主要棲息地模型。
![](/uploads/upload/editorfile/image/20190920/20190920153621_30892.jpg)
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
每次出門,我都和孩子一起製作旅遊記錄冊,讓孩子記錄行程,加入插圖。
![](/uploads/upload/editorfile/image/20190924/20190924114917_65751.jpg)
孩子的旅遊記錄冊及旅行遊記。
在家學成語,我鼓勵孩子把成語故事繪畫出來。
![](/uploads/upload/editorfile/image/20190920/20190920153837_24300.jpg)
在家學成語
我們的學習成效
學習,是一場沒有終點的人生馬拉松。如果孩子一開始就用短跑的速度和策略來跑,很快便會後勁不繼和失去動力。因此,幼稚園至初小階段,我最在意的是,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因為只有強烈的興趣和動力,才能持久地支持著孩子在這場人生馬拉松中跑到最後。
最近,一位老師主動跟我說,我家兩位男孩子,對學習特別有熱誠,對知識的渴求,比其他學生要強。是的,這是我們因材施教,在生活中學習的成果。這種教學方式,適用於每一位孩子,只要我們仔細觀察他們的強弱處,以合適的教學方法配合,每一位孩子都會成材。
正如 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曾說 : 「人人都是天才。但如你以攀樹的能力去評價一條魚,它將終生相信自已是愚笨的。」(“Everybody is a genius. But if you judge a fish by its ability to climb a tree, it will spend its whole life believing that it is stupid.”)
作者簡介:
Karen 媽媽簡介 :
香港土生土長,後到美國深造,香港專業人士。多年前毅然放下事業,在家專心教導兩位小男孩,以靈活的教育方式啟發下一代。約半年前創立「陪著你成長」Facebook 專頁 及部落格,以及出席教育講座,分享教學心得。
© 2019 Healthy Seed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