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y Seed
資訊氾濫,家長應用甚麼態度應對?

資訊氾濫,家長應用甚麼態度應對?收藏

資訊氾濫,家長應用甚麼態度應對?分享

家庭關係 | 1至2歲,2至3歲,3至6歲

資深註冊社工黃家嘉姑娘(Kaka)提供

資訊氾濫,家長應用甚麼態度應對?

16.07.2021

六月中,多個WhatsApp家長群組曾經「瘋傳」一則分半鐘的影片,片中一名女子對待嬰兒的行為,引起家長間議論紛紛。其後,分別有該名女子的樣貌、電話及姓名等資料丶有一段估計是一女士致電質詢及責罵該影片女主角的聲帶丶和一張自稱事件中嬰兒母親與其他家長於群組的對話截圖,都被廣傳。隨之而來,多個網上媒體及報章報道事件,以標題「怒掟落墊強餵 嬰兒哭到撕心裂肺」報道。翌日,警方拘捕該女子,控告她「對所看管兒童或少年人虐待或忽略」罪,後來她承認罪行,被法院判囚六星期。

 

相信不少人觀看影片後一定感到難受,家長們更容易代入嬰兒的父母角度感覺心痛,甚至即時轉寄到多個群組,但大家冷靜下來,再仔細思量,轉寄的意義和效果是什麼呢?

 

社交媒體資訊傳遞又快又多,我們有時看完「新聞」,未有充足時間消化及整理,便已憑主觀感受而轉寄給好友,但對事件資料的真確和全面欠理解,對自己的立場及可以對應的方式亦未有反思,便已開啟「瘋傳」的舉動,「新聞」迅速地已經一傳十、十傳百,大家會否想到這樣做可能涉嫌公開他人私隱和參與欺凌。

 

近年類似事件時有發生,愈來愈多人習慣未審先判,單憑不確定的片面資訊,已判斷事件,更認為某些人「罪有應得」。大家要反思即使當事人做錯,涉嫌有罪,民間是否可以千夫所指,萬民唾棄呢?

 

大眾當然可以討論「新聞」,提醒自己及身邊朋友僱請保姆要小心,反對虐兒行為等;但家長應於轉寄前停一停,給自己一點空間先消化及理解,以審慎和理智的態度處理「新聞」。

 

同樣地,家長常常都收到不少育兒和教養資訊,資料孰真孰假實在需要明辨,以免影響幼兒的成長和教養態度。我們都有責任創建一個正確傳送資訊的社群,除了分享見聞知識,也要持守分辨是非、同理心及責任感的原則。


© 2021 Healthy Seed

Healthy S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