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在街上碰見朋友,我倆大談近況之際,她向我分享最近在網上瘋傳的短片, 實在令我啼笑皆非。
實在令我啼笑皆非。
 
朋友:「早排喺面書見到呢條短片,內容講有個小朋友不斷扭計同大喊, 但當媽媽拿起手機同佢影相時,小朋友瞬間笑返
但當媽媽拿起手機同佢影相時,小朋友瞬間笑返 ,認真神奇。」
,認真神奇。」
 
 我半帶懷疑地問她:「你冇同你女兒做呢個實驗嘛?」
我半帶懷疑地問她:「你冇同你女兒做呢個實驗嘛?」
 
朋友尷尬地道:「我真係有試過喎,昨天女女喊得好勁, 我咪即刻拎部手機出來同佢影相,叫佢望住笑,點知佢不單止唔笑,仲喊得勁咗,跟著我同佢講『咁張相好醜樣架﹗』,佢就再喊勁啲,
我咪即刻拎部手機出來同佢影相,叫佢望住笑,點知佢不單止唔笑,仲喊得勁咗,跟著我同佢講『咁張相好醜樣架﹗』,佢就再喊勁啲, 呢種方法證明係唔work。」
呢種方法證明係唔work。」
 
聽到朋友的坦白,我不知笑她可愛,還是欣賞她有探究精神………
 
解說
媽媽企圖以拍照轉移小朋友的情緒,無論這種方法是否湊效,媽媽期望要小朋友由不開心的情緒立即變回開心,都不是恰當的情緒處理方法。此方法未能讓小朋友察覺及接納自己的情緒,同時亦不能讓他們學到宣洩情緒的適當方法。
 
家長需要知道,每個人都有情緒,無論是正面(例如:快樂、輕鬆、滿足)或負面(例如:悲傷、憤怒、害怕),都應被接納為正常反應。如何宣洩、過渡及轉化情緒,反而是父母需要協助小朋友建立的重點。當小朋友出現情緒時,首先,父母可以對小朋友說:「你依家好唔開心,所以你喊,喊出來就會舒服一點。喊完、冷靜咗我哋先再做其他嘢啦。」這番說話的目的,讓小朋友覺察自己的情緒之餘,同時感受到父母接受自己有情緒。如果小朋友情緒失控,父母可選擇運用「冷靜區」,讓小朋友及父母都有一個空間及時間冷靜。彼此冷靜後,再繼續活動,才是正確的情緒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