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y Seed
共同調節情緒小巨人     創意化解激動場面

共同調節情緒小巨人     創意化解激動場面收藏

共同調節情緒小巨人     創意化解激動場面分享

品格管教 | 1至2歲,2至3歲,3至6歲

合作伙伴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楊健恩提供

共同調節情緒小巨人 創意化解激動場面

12.11.2020

如果有見識過小朋友情緒好激動的時刻,相信你會同意以「情緒小巨人」形容他們:忽然大喊、大叫、亂丟物件、甚至撞頭,失去理性、忘形的被情緒佔據。

 

未懂以言語表達需要

小朋友激動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性,生理因素包括:太累、剛睡醒的不適感、飢餓、口渴、覺得太熱、覺得太冷;心理因素包括:玩不夠、感到被忽略、成人過度關注引致的焦躁、受家庭氣氛影響等。小朋友受影響而不自知,有時甚至發完一大場脾氣,都不知所為其事。由於可能性如此多,成人只能如猜謎般估計。

 

孩子要到青少年期,才開始能夠慢慢覺察自己的情緒受什麼影響,同時有相應的言語表達能力,最終能自省身心狀態而作出修正。小朋友感受到強烈的情緒,卻缺乏相應的言語來形容,其實是一種很不安的狀態,唯有透過發脾氣而發洩疏導。

 

道德對錯觀念發展中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Lawrence Kohlberg的道德發展理論,大部分九歲以下的孩子都未能深入思考道德對錯。他們一般會以行為的即時後果去判斷該行為的好壞,譬如在餐廳內亂跑後被罰,孩子知道那是一個不好的行為,但未必想到若果撞到人或打翻食物可能造成的後果;雖然知道發脾氣是不被接受,但發脾氣影響他人、或發脾氣時打人、暴力是錯的,卻沒有完整的理解。

 

暫做外置情緒調節器

當孩子情緒激動時,正處於一個「情緒過激」hyperarousal的狀態,腦內的危機處理中心十分活躍:肌肉繃緊、七情上面。在這個狀態下,他們不能消化長篇大論的道理。反之,罰他們、責備他們,阻止他們發脾氣,反而會令他們學會壓抑情緒,而不是疏導情緒的正確方法;雖然家長得到一時的平靜,但孩子壓抑的情緒是不會消失,日後只會以另一些形式呈現,例如:腸易激、發惡夢、大小便問題等等。建議家長嘗試以下方法,有助孩子情商發展:

 

‧明白孩子未懂得調節情緒,家長暫做外置情緒調節器,進入孩子的世界協助他們平靜下來

‧雖然大聲喝駡可以換來一時平靜,但家長要盡量忍著喝駡的衝動才能打破育兒困局

‧先安撫情緒後糾正行為:接納孩子的情緒但不接納孩子的行為,家長語氣平靜而堅定,不用低聲下氣,待孩子平靜下來後才告知合適行為

‧接納孩子情緒可以很激動,告訴自己孩子發脾氣並不反映自己為人父母的能力高低

‧用你熟知能安撫孩子的方法:抱著他們、哼歌、手牽手、慢步、柔聲說話等等,讓孩子體驗學習:原來如此不適的情緒,是可以平伏下來的!

 

日復日累積經驗,孩子便會內化情緒調節技巧,當家長不在身邊時也能應用。

 

創意化解激動場面

育兒的巧妙之處,在於不斷從「協助他們」與「放手讓他們試」中摸索平衡,所以當家長看到孩子的激動情緒有下降跡象,便可以著手處理他們的行為:

 

‧說出孩子感受,例如:

 

ü  「細佬搶你的玩具,所以你好唔開心」

ü  「你仲好鍾意玩嗰架車,好想玩多一陣」

ü  「你鍾意嘅嘢俾人搶咗,所以你好嬲」

 

‧ 以3:1既比例,3句認同感受後加1句設定界限:

 

ü  「要你同大人一齊坐定定,你覺得好悶;

你好想同我哋一齊玩;

你唔知可以點做;

但都唔可以丟碗碟,丟碗碟係唔啱。」

 

ü  「媽媽放工番來你好想一齊玩;

媽媽一路忙其他嘢,所以你唔開心;

你好想媽媽同你玩;

但都唔可以打人,打人係唔啱。」

 

‧ 如孩子的要求即時不能達成,運用創意表達明白他們的訴求:

 

ü  「你而家好想要呢盒火車模型玩具,但屋企已經有好多玩具,不如我寫低先,第日再買。」

然後家長即時取出紙筆認真地記錄。

 

ü  「你好想要呢架紅色單車,但屋企已經有架藍色單車,不如你同呢架單車影相,我話俾聖誕老人知睇下佢送唔送俾你」

 

ü  「你好想食雪糕不過你腸胃炎未好番,醫生話未食得住,如果第日食得你想要咩味呀?等我記住佢先。」

然後一起討論雪糕的滋味如何吸引及離開現場。

 

‧如果試過以上的方法,孩子仍然處於激動狀態,試試先別談話及陪伴在側:同時避開孩子激動時的亂打; 教孩子打梳化,最終他們會感到疲倦然後平靜下來。

 

當孩子激動時,嘗試在自己內心找到相應的情緒,由自己內心出發同理孩子。育兒不只是技巧的運用,而是陪伴孩子成長,同時豐富自己的生命。情緒小巨人是每個孩子的必經階段,如能適當引導將能培育出自信的孩子及父母。

 

作者簡介:

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楊健恩,為半職醫管局半職私人執業的臨床心理學家,有十年臨床經驗,亦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對於為育兒及家庭問題所困擾的人有多一份理解及同理心,結合家庭治療的訓練,幫助她在工作中更快捷地處理問題,同時經營Facebook專頁「心理學媽」,推廣以實証方法有效育兒。 Facebook page: onbecomingmama

 

© 2020 Healthy Seed Limited

 

 

 

 

Healthy S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