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y Seed
嬰幼兒的心理發展特點

嬰幼兒的心理發展特點收藏

嬰幼兒的心理發展特點分享

成長學習 | 0至12個月,1至2歲,2至3歲,3至6歲

合作伙伴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李智群博士(Dr. Carole Li)提供

嬰幼兒的心理發展特點

12.08.2020

人類腦部研究顯示,在嬰幼兒階段(即初生至六歲左右),嬰幼兒的大腦發展極為迅速,每次新的體驗都會增加腦內突觸的連接數目,以及增強突觸的密度。這些腦部型態和結構形成今後智力和心理(認知、情緒、行為、社交)等各方面發展的基礎。

 

很多人認為嬰兒沒有什麼心理需求,家長只需要照顧嬰兒(初生至一歲左右)的飲食、睡眠和大小便,但從心理專家的研究發現,人類從嬰孩開始,在不同時期皆有不同的心理需求。艾瑞克森(Erik H. Erikson)博士認為,人生是連續不斷的人格發展歷程,自我成長是人格發展的動力,而內在自我成長因素具有社會性。於是,他提出心理社會發展論(亦即「人格發展論」)指出,每個年齡都有不同的發展任務。如果心理需求得以滿足,或者任務發展得當,有助於日後的人格發展,反之則可能有一些危機存在。

 

艾瑞克森提出了八個發展階段及其發展任務,當中有三個階段出現於嬰幼兒期。

 

嬰兒期(出生至歲半):信任與不信任

 

照顧者除了照顧這時期幼兒在身體上的需要:飲食、睡眠、大小便,以及留心他們的發展里程碑:一睡二抬三翻四撐五抓六坐七滾八爬九長牙十站十一扶周(十二個月/一周歲)能走,最重要的心理需求,便是得到照顧者的照顧和安撫。假若照顧者能夠滿足此階段幼兒的需求,他們日後便容易對外界產生信任,進而有安全感向外探索,以及和別人建立良好關係;反之,如果沒有照顧者(例如四大長老、爸爸媽媽或外傭)穩定一致的注意和關愛,則可能產生不信任,將來無法和別人建立關係。所以,嬰兒期的幼兒,無論照顧者是誰,最重要的是得到恆常一致的情緒關愛,例如幼兒哭鬧的時候,媽媽不一定要立即抱起他,但每次媽媽都會溫柔呼喚幼兒的名字,告訴幼兒媽媽在身旁、愛護他,或輕柔地拍一拍、摸一摸他。

 

幼兒期(歳半至三歲):活潑自主與羞愧懷疑

 

一歲後的幼兒一般已經有一些自我控制的能力,例如走到哪裏、吃些什麼,二歲後便有更多,例如排泄的控制。在這段時期,如果能順利發展出自主能力,幼兒將有自我控制的驕傲感;相反,則可能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而羞愧,例如「戒尿片」時期,即使幼兒弄濕了褲子,也是很正常的事,所以不用責備、取笑或公開指責,只要鼓勵他下一次有便意時,告訴你便可;又例如許多兩、三歲的幼兒第一次進入學校,由於去到陌生的環境,所以很害怕而哭得半死,不肯進入課室參加活動,這時候家長不用覺得尷尬,也不用強迫幼兒立即參與活動,甚或責備、取笑他膽子小,讓待他情緒穩定後,才告訴他你們明白他害怕陌生環境,同時知道他正在觀察新環境和事物,然後鼓勵他嘗試玩玩具和跟別的幼兒一起遊玩。

 

學前期(三至六歲):積極主動與退縮

 

此階段的幼兒已經可以表達自己,有自己的想法,開始有相當多的學習和活動,也帶有強烈的好奇心、想探索,以及開始和別人交流、接觸等。正因着幼兒的能力增加,同時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去探索;與此同時,家長也開始對幼兒有期望,於是他們的創意行為有時會被視為「唔聽話」或「曳」。這時期,如果能讓幼兒學會如何自動自覺、如何尊重別人,例如先描繪你看到他積極主動的態度,然後才告訴他有什麼要注意的地方,那麼此階段的成長任務便變得順利;相反,如果幼兒因為受到太多指責、批評而有罪惡感,將來他主動做事的機會便會減少,性格變得軟弱和退縮。

 

每次幼兒跟照顧者、家長、老師和朋輩之間的體驗,都會影響他們腦內突觸的連接數目和密度,如果家長都依著嬰幼兒的心理需要引領他們,將會是最有利他們的腦部和人格發展。

 

以上資料由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李智群博士(Dr. Carole Li)提供

© 2020 Healthy Seed Limited

 

 

 

 

Healthy S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