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y Seed

提防「媽媽手」來襲收藏

提防「媽媽手」來襲分享

健康生活 | 0至12個月,1至2歲

合作伙伴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成員、註冊物理治療師胡凱菱提供

提防「媽媽手」來襲

01.06.2021

寶寶出生後,媽媽要處理的家務和照顧孩子的工作忽然劇增:長時間抱著日漸長大的寶寶、替寶寶洗澡、餵奶、和哄睡等等;同時又要兼顧沒完沒了的家務,重覆的動作過度勞損手腕和拇指,加上錯誤的手腕姿勢,令媽媽手部發力時感到痛楚和乏力,如果遇到這種現象可能是患上俗稱的「媽媽手」。

 

「媽媽手」的醫學名稱為拇指腱鞘炎(De Quervain’s Tenosynovitis),是指拇指根部腱鞘發炎。大拇指的動作由外展長肌腱(Abductor Pollicis Longus)與伸拇短肌腱(Extensor Pollicis brevis)(圖一),在空間狹小的腱鞘內滑行而控制的。若拇指重覆性地活動或過度用力,會令肌腱和腱鞘不斷磨擦,引致腱鞘膜發炎及增厚。肌腱的活動因受到阻礙,造成疼痛、手腕乏力和拇指根部局部腫脹,即所謂的「媽媽手」。 

 

圖一)大拇指的動作由兩組肌肉控制

 

只有媽媽才會患上「媽媽手」 ?

任何人都有機會患上拇指腱鞘炎。而家庭主婦、搬運員、廚師、或從事電子屏幕操作的人士, 因需要不斷重覆活動手腕和拇指,所以患上此症的機會則較高。根據美國肯塔基大學的一項有關拇指腱鞘炎發病率和風險的研究統計,女性患上此病的機率比男性高四倍多。此外,在懷孕時期,準媽媽體內會釋放使筋腱放鬆的荷爾蒙,以準備分娩時寶寶能順利通過骨盤和產道,但這個身體變化卻令各肌腱更容易受傷,加上長時間携抱寶寶的負擔,使剛生產後的媽媽承受比一般人患上腱鞘炎的風險更大,這也是「媽媽手」名稱的由來。

 

「媽媽手」的臨床徵狀

主要症狀是在拇指根部近手腕外側的位置出現疼痛。

其他症狀包括:

1. 活動手腕或拇指(如:扭毛巾,開瓶蓋,切菜,使用剪刀)時會感到痛楚和乏力

2. 疼痛的部位腫脹和發熱

3. 在嚴重情況下,拇指屈伸時會有被扣着的感覺

 

 

家居護理及正確姿勢

新手媽媽每日要應付繁忙的家務和照料寶寶,雙手勞累實在難以避免。媽媽應多留意正確的姿勢,靈活運用不同的工具或嬰兒產品,以減低勞損或受傷的機會。

 

1. 雙手要有適當的休息和避免做引起疼痛的動作,包括:讓他人代勞搬運嬰兒車和提購物袋;使用碎肉機代替菜刀或剪刀;盡量減少使用手機的時間;避免單手操作手機以減低過度伸展拇指,應用手掌托著手機,用另一隻手的食指操作手機,從而減輕拇指的負擔 (圖二)。

圖二)宜用手掌托著手機,以另一隻手的食指操作手機,減輕拇指的負擔

 

2. 抱起在床上的寶寶時,媽媽應先將身體靠近寶寶,避免把虎口打開成『 L 』形,以減低拇指的負荷,應以全隻手掌承托嬰兒的頭、頸部分,另一隻手托著寶寶的臀部,把寶寶抱到身前。(圖三)

圖三)避免從寶寶的腋下抱起,應用手托著寶寶的頸部和臀部

 

3. 使用不同的方法携抱寶寶:新生兒未能穩定自己的頭部,媽媽應把寶寶橫抱在臂彎裏,把寶寶的重量分佈在前臂和手掌上,保持手腕平放,避免手腕過度屈曲(圖四);可以豎直抱著年紀較大的寶寶,讓寶寶的頭放在媽媽的肩膊上;如要外出及長時間抱著寶寶的話,應適度運用揹帶或嬰兒車。

圖四)搖籃式抱法讓寶寶的重量分佈在前臂和手掌上,保持手腕平放

 

4. 餵哺寶寶時,不論是直接以母乳授乳,還是用奶樽餵哺,都會容易令媽媽雙手疲勞,尤其是用奶樽餵哺時,更易疲勞;可使用哺乳枕或枕頭,將寶寶的重量分散到大腿上而避免單手抱着寶寶(圖五)。

圖五)使用哺乳枕或枕頭,分擔寶寶的重量到大腿上

 

5. 趁寶寶睡覺的時候,多作輕柔的伸展運動(圖六)和按摩拇指和手腕,紓緩崩緊的筋膜(圖七)。如手腕有腫脹和發熱的情況,可以冷敷去紓緩症狀。

圖六)宜多作伸展運動

 

圖七)按摩拇指和手腕,紓緩崩緊的筋膜

 

不只媽媽會患上「媽媽手」,新手爸爸或其他照顧寶寶和打理家務的家庭成員也有可能患上。若發現有疑似症狀,應儘早向醫生或物理治療師求診。物理治療師會作詳細檢查,並根據個別症狀提供合適的治療,包括運用超聲波、干擾電波等儀器,以及針灸等來增加患處的血液循環,減輕疼痛,促進痊癒。物理治療師亦會教導合適的伸展和強化運動,避免症狀復發。

 

參考資料

Ireland, Mary Lloyd MD; Ott, Susan M. DO The Effects of Pregnancy on the Musculoskeletal System, 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Related Research: March 2000 - Volume 372 - Issue - p 169-179

Wolf JM, Sturdivant RX, Owens BD. Incidence of de Quervain's tenosynovitis in a young, active population. J Hand Surg Am. 2009 Jan;34(1):112-5. 

 

作者介紹

胡凱菱是註冊物理治療師,修畢港大行為健康碩士,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成員,曾赴英國接受兒童腦神經發展治療的專門培訓(MAES Therapy);認為良好的體魄能準備孩子去迎接成長的挑戰和樂趣,希望透過不同的途徑介紹兒童體能發展和物理治療的資訊,提供各樣方法給家長培育家中的小戰士。

 

以上影片由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胡凱菱提供

 

感謝下列人士協助製作本期專題:

・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Kingston Lo協助製作影片

 

© 2021 Healthy Seed Limited

 

 

Healthy S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