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y Seed
童年分水嶺: 純真童年的尾聲  小大人的誕生

童年分水嶺: 純真童年的尾聲  小大人的誕生收藏

童年分水嶺: 純真童年的尾聲  小大人的誕生分享

成長學習 | 3至6歲

合作伙伴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楊健恩提供

童年分水嶺: 純真童年的尾聲 小大人的誕生

22.07.2021

在香港,年滿5歲8個月至7歲的兒童都可以入讀小學一年級(法例亦規定所有足齡6歲或以上的兒童必須上學);這個歲數亦正正是心理發展的分水嶺,孩子由純真的兒童蛻變成小大人,父母亦要隨之以新態度與孩子相處,才可在良好的親子關係的基礎上輔助孩子成長。

 

性格特質趨穩定

聰明的定義是什麼?很多人認為,聰明就是反應快而準、舉一可反三、一個問題能聯想到多個答案。聯想力強與否,端賴腦內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的網絡有多強,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的連結名為突觸(synapse),突觸的特性像蜘蛛網一樣,愈綿密便愈四通八達。

 

然而,過密過綿的蜘蛛網可能會導致訊息混亂,因此腦部內置了自我完善機制,5至6歲正正是腦內快速進行突觸修剪(synaptic pruning)的時間:少用的網絡會被捨棄,腦部便可以集中火力強化常用的網絡以提升整體效率。

 

過程中,孩子的性格亦逐漸成形:外向或內向、情緒穩定或易波動、勇於探索或傾向保守、平易近人或容易懷疑人、自律審慎或是容易衝動;以上五個層面組合出孩子獨一無二的性格,家長如能理解及接納孩子的性格特質,更易投其所好引導他們成長。

 

開始分辨幻想與現實

根據瑞士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在1950年代提出的兒童認知發展論指出,2至7歲的兒童的認知能力在前運思期(pre-operational stage),即未有抽象的邏輯思考,看不到事情的全面因此未會思考真假,譬如仍然會相信聖誕老人的傳說等。然而,根據弗林效應(Flynn effect),人類的智商會由於攝取充足的營養及接受普及教育而逐年增加;因此,距離皮亞傑提出此理論已過了70年,以及綜合臨床觀察,5至6歲可說是現代兒童位於前運思期的尾段,同時邏輯思考亦逐漸成形。

 

邏輯思考讓孩子由照單全收的純真孩童蛻變成會反思真假的小大人,有時候會有很天真無邪的一面,轉眼間又會有深思過後意想不到的觀察。幻想世界多姿多彩,但隨著邏輯思考的強化,漸漸明白很多幻想的事情是沒有可能發生的,對現實世界的認知亦愈來愈強。

 

如果5至6歲的孩子開始質疑傳說的真偽,例如牙仙子真的會來把乳齒拿走嗎?有沒有人真的見過牙仙子?他們是怎樣維生?父母應該順應孩子認知能力的自然發展,將真相一一告知,除了可增強孩子建立邏輯思考的進度,亦可促進孩子對父母的信任。

 

孩子的情感需要

5至6歲的孩子喜歡每事問,他們好像明白很多事情,不再是幼稚園學生,但有時會予人一個小大人的錯覺,被賦與過多要求。但其實5至6歲的兒童依然是小孩子,有很多內在的情感需要。他們可能說個不停,但不代表他們真的能夠把內在世界的情緒與心思表達出來,所以對5歲以下的孩子適用的安撫方法,仍可以繼續沿用至小學初期:

 

·         孩子鬧情緒時先肯定感受:「佢搶咗你嘅玩具,你好唔開心。」、「病咗無得食雪糕真係好失望呀。」切勿叫孩子「收聲」,因為只有哭喊發洩後才可以有一個冷靜的大腦去聽道理。

 

·         孩子鬧情緒時不要問太多問題,因為情緒激動時語言能力未必能完全發揮,因此先安撫後引導才是上策

·         稱讚孩子在過程中作出的努力,而不是空泛的讚「你好叻」。5至6歲的孩子的心理發展已去到建立自發學習與自律的階段,如有良好的自信為基礎,將會發展更順暢。父母從小開始關注孩子在過程中的努力,簡單一句「見到你好努力喎」,亦已足夠令孩子肯定自己在過程中的付出,相比起空泛的「你好叻」更能引導孩子持續的建立自己的能力。

 

5至6歲的孩子處於童年分水嶺,仍然需要父母很多的陪伴,如父母能抓住孩子純真童年的尾巴,為大家儲蓄更多美好回憶,將會為孩子面對青春期的顛簸建立穩健的基石。

 

作者簡介:

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楊健恩,為半職醫管局半職私人執業的臨床心理學家,有十年臨床經驗,亦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對於為育兒及家庭問題所困擾的人有多一份理解及同理心,結合家庭治療的訓練,幫助她在工作中更快捷地處理問題,同時經營Facebook專頁「心理學媽」,推廣以實証方法有效育兒。 Facebook page: onbecomingmama

© 2021 Healthy Seed

 

 

Healthy S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