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y Seed
鼓勵孩子正面行為

鼓勵孩子正面行為收藏

鼓勵孩子正面行為分享

品格管教 | 1至2歲,2至3歲,3至6歲

合作伙伴香港小童群益會服務總監王美玲姑娘提供

鼓勵孩子正面行為

20.10.2020

各位父母,當孩子「話極都唔聽時」我們可曾懷緬他們在六至七個月時,剛剛學坐,遇到開心、興奮的事情,甚至簡單如父母與他們扮扮鬼臉,說一些無意義的發音,孩子便手舞足蹈、咪著眼仔,露出無牙齒的嘴仔格格大笑?相信他們那時候的純真笑容全部被我們記入手機照片的存檔。

 

隨著孩子長大,父母對他們的要求,也因著年齡的發展、順著他們的成長需要而增多,我們既被那「麻煩的2及3歲」到來打亂了育兒的信心,也打亂了我們的初心。當孩子不再像幼兒期般聽教聽話時,我們不但花費大量心神處理孩子的學業,也花了不少心力處理孩子的負面行為。時常聽到父母說:「難得佢自己一個人乖乖地玩,千萬不要『惹』佢,一陣黐身就麻煩。」

 

要讓孩子多儲正面行為,道理就像我們的孩子仍是幼兒時一樣,我們主動向他們扮鬼臉,逗他們笑一樣。優質親子陪伴--玩耍是其中一個增強孩子正面行為的最佳方法,背後的原理便是讓孩子體會要獲取父母的陪伴,不是發脾氣又或「扭」買玩具,而是大家可以一起享受遊戲。透過陪伴遊戲,孩子玩得開心,父母又取得正向管教成效,是育兒雙贏的好方法。父母想完成一次有效的親子陪伴時間,我們必須注意下列各項細節:

-     尊重孩子喜「玩」的本質

孩子即使能言善道,他們喜歡玩的天性就如我們要飲水、吃飯一樣;家長需要明白,孩子們在遊戲中可以發展生理、心理及社交情緒。孩子在安全和被接納的遊戲中,既可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父母也能多認識孩子在遊戲中面對困難的慣常解決方法。

 

-     不批評、多描,少提問

比方說,男孩子玩超人打怪獸的遊戲時,父母不要急於講解世上沒有超人等大理論,而是描述孩子的行為,例如:「超人保護小孩子!」多描述、小提問,是鼓勵孩子創作及想像力。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真心願意陪伴並認同他們的觀點時,有助增強兒童的自尊感。孩子懂自重,良好行為便伴隨而來。

 

以孩子為主導,跟隨孩子的帶領

以孩子為主導的意思是指跟隨孩子在遊玩時的帶領。例如爸爸看見女孩在玩洋娃娃,便需要學習投入角色中,爸爸可以說:「玩緊洋娃娃呀?」當女兒邀請爸爸一起玩時,若果你是一位期望教導女兒多做正面行為的爸爸,便需要好奇地說:「點玩呀?」女兒若請爸爸為公仔戴上帽子,爸爸願意並按指示做,接著可熱切地問女兒:「跟住點樣呀。」這些便是以孩子為主導的遊戲方法。多描述的用意是爸爸可以向孩子發問下一步可做什麼。我們作父母的,守著不批評,不教誨,要學懂適時行事;優質遊戲陪伴是家長向孩子灌輸良好行為的其中一些方法。

 

其次善用「故意忽視」是有助改善孩子負面的行為。當孩子行為失控,鬧情緒及發脾氣時,父母宜採用「故意忽視」的原則。「故意忽視」是指父母回應孩子作出不當行為來吸引父母注意時,父母要控制個人激動情緒,暫時不作出教導及提點,紓緩激動的緊張氣氛,父母故意不去注意孩子,使他們感到沒趣,逐漸明白只有正面行為才會獲得父母的關注,讓孩子減除不當行為。家長們要明白「故意忽視」只能應用於孩子要支配父母時的即時行為表現,例如,挖鼻孔、大叫、發脾氣,而一般與道德觀念有關的,傷人傷己行為如說謊、偷竊、打人便不宜應用。

 

舉例兒子玩遊戲後因為要收拾玩具而發脾氣及大叫,作為父母宜找出一個安全位置予孩子,自己則不作目光、身體及語言接觸,保持表情中立,當孩子稍為冷靜了一段時間便需要即時對孩子關注或讚賞,例如說:「我喜歡看見你安靜的樣子」。「故意忽視」實施初期,大多數孩子會嘗試多做負面行為,去測試父母反應,甚至會升級,父母必須沉著被挑戰的心繼續堅持,不然孩子便會負面行為繼續,最糟糕的便是,孩子誤解了他們只要加強負面行為,便可以得到父母的關注,不當行為便因此而繼續增強。

 

總括而言,回到初心,作為父母喜歡逗孩子開心,樂對孩子的童真、可愛的笑臉,多作關懷,接納的陪伴遊戲及善用「故意忽視」,孩子正向行為定必與日俱增。

以上資料由香港小童群益會服務總監王美玲提供

© 2020 Healthy Seed Limited

Healthy S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