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階段的幼兒較自我中心,加上言語表達能力有限,未能有效地說出自己的需要,因此當遇到不如意的事(如自己不能打開盒子)時,就會以發脾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並作為達到目的的策略。常見的方式如哭鬧、大叫、拍打東西或人、丟東西等。對於這種情況,我們有以下建議:
體諒孩子:當幼兒的需要未被滿足時,如他感到肚餓、疲累、缺乏安全感、遇到困難(如打不開盒子)等,就可能會用發脾氣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情緒,此時家長應體諒孩子的需要,以溫柔的態度表示明白他的感受(例如說「媽媽知道你不開心,因為……」),安撫他的情緒,並盡量滿足他的基本需要。
教導孩子:當孩子用大叫的方式來表達訴求或不滿時,如果他同時在哭喊,家長應先安撫他的情緒,此時家長也要保持冷靜,待他情緒平服後,告訴他大叫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家長可以教他簡單動作,例如把想要打開的東西遞給家長,請家長幫忙打開。
正面回應:當孩子做出不當行為如大叫時,如果家長只叫他「不要大叫」,但又沒有教他應該怎樣做,他就會不知如何是好。家長提及正面的教育方式,我們十分認同,但基於幼兒的理解和表達能力有限,所以不需要長篇大論地說教,只需要當幼兒出現好行為時加以即時的稱讚,如拍手、擁抱、摸摸他的頭等,這樣就能強化他的好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