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家長慣性地用恐嚇打罵方式,試圖令孩子收拾玩具,但發覺到孩子已經摸清了家長在處理上的循環手法~叫、罵、打…到真的打一吓,孩子才收拾。我擔心孩子可能會繼續挑戰家長,等家長打兩吓,他才收拾,家長情緒就會慢慢失控,而孩子不當行為卻沒有改善。
與期打罵,倒不如讓孩子直接承擔玩完玩具沒有自行收拾的後果,例如:今日不可以再玩 (當然大前提是孩子緊張玩玩具),而孩子不可玩的同時,亦不可做其他活動,例如:看電視、看圖書…等,否則,就會抵銷了沒有玩具玩的壓力。若然他發脾氣,只要安全,家長亦毋須理會他。當他哭鬧完,家長給孩子一張紙巾自行抹眼淚,然後自己扔掉,家長順勢去讚賞他,然後要他做剛才沒有做的事情~收拾玩具。孩子只有兩歲左右,當哭鬧過後,家長不用跟他曉之大義,只要用讚賞去強化他的好行為就可以了。
至扔玩具落地,如果孩子這樣的行為是要引家長注意,家長就須即時收起玩具,但不用理會他。若果孩子太滋擾,家長就需要暫停孩子玩玩具時間,請他坐在一旁,直至他安靜後,家長就對孩子重申:「你而家可以細細力咁玩玩具嘞!」
如果家長希望了解更多處理孩子不當行為的具體手法,我建議你可以參與「教兒樂家寧培訓課程®」。
以上資料由慈慧幼苗中心 教育主任•資深註冊社工李淑輝姑娘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