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家長對女兒拿走學校的玩具感到不安和擔心。媽媽解讀這是偷竊的行為,但孩子自己又如何理解這個行為呢?家長不妨多了解她的想法,是無知?是明知但控制不了?是想爭取家長關注?
五歲的孩子會知道偷東西是不對的行為,甚至以謊言掩飾,對偷東西的後果存有僥倖心態,而媽媽處罰的方式似乎未能直接幫孩子明白後果,建議家長要向孩子説明再犯的後果,例如要向物主道歉,而透過講故事或時事新聞分享,讓孩子更了解不問自取所帶來的後果,是潛移默化的方法。
孩子因爲喜歡該物件而控制不了立即佔有的行為,家長要引導孩子知道可以獲得想要東西的正確途徑及方法,例如:先向媽媽表達需求,或問准物主,孩子做到時即給予欣賞稱讚。日常孩子見到喜歡的東西時,不用立即滿足孩子的慾求,嘗試引導孩子忍耐一下才獲得目標物件,從中慢慢訓練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
但若然孩子為了得到父母的注意,便不要只在孩子做錯事才給予關注,於平日要多稱讚她做得好的地方,尤其是當孩子有坦白承認和負責仼的表現,令她知道做好行為是會被父母關注的。
媽媽在文中提及對於孩子出現不誠實的行為感到失望,但不要忘記冷靜面對,了解孩子背後的動機再對症下藥比起責罵更有效用,加油!
以上資料由慈慧幼苗教育主任‧資深註冊社工關愷恩姑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