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欣賞你們父母有一致的育兒方針,採用正面的管教方式,亦會由環境中著手,盡量讓孩子接觸正面健康的訊息。
幼兒二至四歲是平衡遊戲階段,遊戲多為各玩各,彼此間少有溝通,不喜歡與人合作。幼兒為了保護自己心愛的玩具而作出直接反應,例如:推人、搶玩具,是很常見,亦能夠理解。因此,我們調整期望的同時,這個時機也是讓孩子經驗學習與人相處的規矩。家長可以設立3-4條遊玩時的規矩,例如:遊玩時要禮讓、有禮貌等。建議家長可於遊戲中與孩子先練習相關規矩,讓孩子具體掌握及熟習。當孩子違規時,便要承擔後果,例如:停止活動5分鐘、收走玩具等。孩子表現出好行為時,記緊給予讚賞。持續執行遊玩規矩,孩子便能慢慢掌握遊玩時良好行為。
爸爸文字中,沒有清晰交代孩子聽父母說道理後的反應,孩子是否真的知道這個行為不恰當?爸爸也可多留意孩子的反應,判斷孩子是否掌握。要處理孩子動手的情況,有時言語解釋對幼兒來說也未必是最有效的方法,要幼兒同理心別人亦較難。反而透過讓幼兒承擔後果,讓他們以經驗學習會較為合適。例如,孩子動手的時候,父母可以先給予清晰指令「請你放低隻手」,如孩子仍然動手,父母可以停止他的活動,讓他坐在冷靜區,待他冷靜後,再清晰告知他活動期望的行為表現,當孩子做得好時,要給予讚賞。但如果孩子情緒激動時,父母亦可以直接讓他進入冷靜區。
全職父母通常遇到親子相處時間較少的問題,感受到你們一家於工作外盡量安排時間與孩子相處。但如果每次孩子有動手行為,父母情緒反應過大,給予太多關注,有時反而會增加孩子做這些行為以獲取關注。因此,父母處理孩子動手情況時,應盡量保持冷靜處理。
從文字中看出家長夠在意孩子是否會傷害到其他小朋友,擔心被別人投訴,或會感到內疚。當然,我們不希望孩子持續做出不當行為,但每次孩子有這個情況時,也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時機。爸爸加油!
推介家長閲讀文章:教導孩子分享有妙法,網址:
http://babyparent.org/healthyseed.php?page=article_detail&id=899&cid=153
以上資料由慈慧幼苗教育主任‧資深註冊社工黃家嘉姑娘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