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y Seed
BB的自我充滿攻擊性

2至3歲

Healthy Seed收藏

分享

Healthy Seed

Tom

我的兒子2歲4個月,BB日漸長大,自我意識越來越強,那種「玩具是我的」的意識十分強,強得任何在附近/走近/正在使用(玩)的小朋友也成為攻擊對象,無論對方是比自己年長還是年幼,他也會豪不猶疑一掌推落對方的面上,有時是推開/拉開。每次見到他和其他小朋友「一齊玩」就會好緊張,唔知下幾多秒就會一掌推跌別人的小孩(試過推剛學行的BB向後跌,幸好來得及抱住,否則別人BB後腦著地,真係會內疚死我)。另外,他這種攻擊行為不止發生在玩具等物品導致的事情上,有時是發生在行街中途,有時咁啱有其他父母和BB行過,他也會突然一掌推落去,可能別人的BB樣子不友善(?)可能他不喜歡他/她(?),真心唔知係乜原因。


兒子係bb時代,即1歲多,懂得推開唔鍾意既野的年紀時,如果我地哄得好近咁同佢玩,佢唔鍾意就會一掌推落我們的面上。我們當然會覺得唔舒適(bb大力極也限,所以唔算痛),但我地當時既反應同宜家都差不多,會用「嚴肅樣」咁同佢講我地痛,唔可以咁樣,同會制止佢再推我地。不過,佢算係一個温和既bb,我們在很多方面也會尊重他,極少強迫他,令他情緒失控,所以當時我們對這種「推面」的行為也沒太在意,覺得只是他想向我們表達出「不喜歡這樣」的身體語言。

由佢開始有「那些是我的」那個時候開始,大概是1歲9個月左右開始。
當時(1歲9個月左右)持續了一段時間,然後停止了一段時間(2歲左右),個零兩個月前又出現返。雖然現在他已經能夠理解「痛」、喊等字的意思,但對於他出手推/打人之後,我們作出的解釋好像沒有太多成效(未有同理心)。

對我來說,是經常出現和頻繁密的,因為平日一至五,我和太太也需要返工,早上和下午要姐姐照顧bb,我們收工後及星期六日放假時才能夠帶他外出,例如去公園、落樓下行商場放電等,每天如是。正正因為每天(星期一至五)也只有一至兩小時讓他有機會與街外人(包括其他小朋友)接觸互動,卻每天也上映武術動作片,如果當天(晚)遇到的小朋友較頻繁,發生攻擊事件的次數也可能增加。。。
現在去街,我們要緊緊跟著他四圍跑,不單是要確保他的安全,更要確保在他出手的0.5秒之間擋開他的手(攻擊行為),以免傷及其他小朋友。

再補充少少,他是最近這3個月的說話能力才比較正常,2歲之前還未太會說話(因工人姐姐只會玩電話)


我們的育兒背景和方針。我們是零體罰的,由出生至現在也從未打過他,我們和其他同住的家庭成員也沒有任何攻擊行為(包括暴力對待任何生物和死物),所以不會是由我們身上學到。他近乎沒有睇電視,每日只會睇十分鐘兒歌MV,當中也沒有暴力畫面。按道理,他是沒有任何途徑模仿攻擊行為。平時他的情緒也很平和很正常,和各同住的家庭成員關係也很好,就算他做錯了/曳曳,我們也只會比較嚴厲的叫停再向他解釋不能做/有危險之類,沒有鬧/罵。所以對於如何減少/改善他的攻擊性和敵意,我們真是茫無頭緒。難道只能等運到,等他一路打人推人至有一天,能完全理解我們的說話才可以改善嗎?

BB的自我充滿攻擊性

admin

解答日期:25.04.2019

很欣賞你們父母有一致的育兒方針,採用正面的管教方式,亦會由環境中著手,盡量讓孩子接觸正面健康的訊息。

幼兒二至四歲是平衡遊戲階段,遊戲多為各玩各,彼此間少有溝通,不喜歡與人合作。幼兒為了保護自己心愛的玩具而作出直接反應,例如:推人、搶玩具,是很常見,亦能夠理解。因此,我們調整期望的同時,這個時機也是讓孩子經驗學習與人相處的規矩。家長可以設立3-4條遊玩時的規矩,例如:遊玩時要禮讓、有禮貌等。建議家長可於遊戲中與孩子先練習相關規矩,讓孩子具體掌握及熟習。當孩子違規時,便要承擔後果,例如:停止活動5分鐘、收走玩具等。孩子表現出好行為時,記緊給予讚賞。持續執行遊玩規矩,孩子便能慢慢掌握遊玩時良好行為。

爸爸文字中,沒有清晰交代孩子聽父母說道理後的反應,孩子是否真的知道這個行為不恰當?爸爸也可多留意孩子的反應,判斷孩子是否掌握。要處理孩子動手的情況,有時言語解釋對幼兒來說也未必是最有效的方法,要幼兒同理心別人亦較難。反而透過讓幼兒承擔後果,讓他們以經驗學習會較為合適。例如,孩子動手的時候,父母可以先給予清晰指令「請你放低隻手」,如孩子仍然動手,父母可以停止他的活動,讓他坐在冷靜區,待他冷靜後,再清晰告知他活動期望的行為表現,當孩子做得好時,要給予讚賞。但如果孩子情緒激動時,父母亦可以直接讓他進入冷靜區。

全職父母通常遇到親子相處時間較少的問題,感受到你們一家於工作外盡量安排時間與孩子相處。但如果每次孩子有動手行為,父母情緒反應過大,給予太多關注,有時反而會增加孩子做這些行為以獲取關注。因此,父母處理孩子動手情況時,應盡量保持冷靜處理。

從文字中看出家長夠在意孩子是否會傷害到其他小朋友,擔心被別人投訴,或會感到內疚。當然,我們不希望孩子持續做出不當行為,但每次孩子有這個情況時,也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時機。爸爸加油!

推介家長閲讀文章:教導孩子分享有妙法,網址:

http://babyparent.org/healthyseed.php?page=article_detail&id=899&cid=153

以上資料由慈慧幼苗教育主任‧資深註冊社工黃家嘉姑娘提

附件檔案 12.5 MB

最新解答問題

Healthy S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