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覺醒來,不見媽媽而哭,是他缺乏安全感,所以他用自己最原始的方式去表達不安。當然,亦有可能是孩子發惡夢驚醒,害怕而哭。無論是不安或害怕,孩子的哭鬧反應,是可以理解的。父母只須即時摟著孩子,給他安慰:「媽媽在,不用怕!」
至於攻擊妹妹的情況,是孩子嫉妒爭寵的表現。可能妹妹年紀比孩子小,家人注意力全都聚焦在妹妹身上,孩子感覺到備受寵愛的地位動搖,他就會用最原始的方式去意圖擊退競爭者,攻擊行為亦可能表示著孩子自己的不安和憤怒。所以父母可以考慮以下建議:
1) 每天都安排一段時間,父與孩子獨處,以滿足他渴望獨佔父母,得到父母愛錫的內在需要。父母可以讓孩子坐在膝蓋上,摟著他,或是玩搔癢癢,直接告訴孩:「媽媽很愛你!」
2) 在不礙事的情況下,請孩子幫忙照顧妹妹,例如:替妹妹換尿片後,孩子幫手扔垃圾,或是父母替妹妹買衣服時,請孩子幫忙選擇顏色。此舉要讓孩子覺得-「我比你大,我的能力比你更優勝!」,從而減低妹妹出現對孩子的要脅性。
3) 父母刻意製造機會,讓孩子間建立手足情,例如:父母煮飯時,讓兩個孩子自己玩;或是在沙灘,兩個孩子合力埋砌沙城堡。
4) 如孩子攻擊妹妹,父母切勿大動干戈,只顧一味的責備:「你是哥哥,應該錫妹妹呀!你打她,媽媽不愛你啦!」父母這樣說話,只會加遽孩子對妹妹的憎恨。父母倒不如制止孩子傷害妹妹的行為的同時,告訴他:「停手!不可打妹妹!我知道你現在不開心,請你坐在這裡先安靜下來!」孩子激動的時候,父母毋須跟他說道理,待孩子哭鬧過後,平靜下來時,才向他了解因由,如需要,給孩子承擔剛才打入的後果。
生活中,孩子遇上任何不如意時,都會用哭鬧打入的方式去表現自己不滿的情緒,總之,孩在不傷人、不傷己、不破壞…等情況下,都可以發洩情緒,例如:坐在一旁哭、雙拳鎚枕頭…等。孩子一旦出現傷害、危險的行為,父母必須立即制止。
最後,父母毋須因為孩子不停地哭鬧或是打入,為了息事寧人而就範,父母堅守管教原則,孩子才能有法可依,慢慢去學習控制自己,甚或為自己言行負責任。
以上資料由慈慧幼苗中心教育主任‧資深註冊社工李淑輝姑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