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家長面對管教孩子時出現的情況感到很無助。兩至三歲的幼兒正處於自我為中心的狀態,會較多用「不要」的字眼來證明自己能夠作決定和控制事情。因此,若遇到不順他的意思時,行為情緒表現都會較為激動。加上,兩歲以上的孩子開始會嘗試透過試探父母的底線去理解規則,倘若父母的規則不明確,只會令孩子感到無所適從,甚至不斷挑戰父母的底線。因此,建議家長為孩子適當的訂立規範,嘗試運用預早協定的技巧,預先與孩子說清楚對孩子行為的期望,例如:「媽媽出門前可以和你一起看兩本圖書。」而面對孩子要求不睡覺要與媽媽玩砌圖的情況,家長可以考慮為孩子訂立一個作息時間表,讓孩子習慣每天定時上床,就算睡不著也不用理會他,當沒回應,孩子自然會去睡覺。當然家長也可以與孩子進行預早協定,例如:「睡覺前媽媽會同你玩十五分鐘砌圖。」這都有助孩子減少出現不當行為的方法。家長緊記即使孩子哭鬧也要保持堅定原則,因為家長的屈服只會強化孩子的不當行為。
家長提到訓練孩子日後上幼稚園時可以聽從指令,特別是孩子於小組聽故事時的表現。家長要明白在學校一起聽故事是有小組規則的,而在家中聽媽媽講故事主要是單對單,且有問有答。孩子在小組中對於圖書感到十分好奇,因此出現走到最前頭對住圖書,這是由於孩子對圖書感到興趣而出現的表現,家長應避免責怪孩子未能遵守小組秩序或聽從指示,因為孩子於小組中聽故事與家中和媽媽共讀故事的習慣不同,因此出現所謂不能守規矩是正常的表現。
此外,鼓勵家長可以與孩子進行模擬練習和綵排,邀請兩至三個孩子在家中模擬舉行小組聽故事的秩序,甚至多讓孩子參與坊間的小組活動,讓孩子透過實踐慢慢學習如何遵守規定和秩序。
家長加油!
以上資料由慈慧幼苗教育主任‧資深註冊社工關愷恩姑娘提供。